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在十多年的成长尤其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坚守专业化分工的出版道路——出财经精品,推出了“中国当代经济前沿科学文库”、“当代西方经济学丛书”、“三友会计论丛”、“三友会计岗位实用训练丛书”、“中国注册会计师实务丛书”等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的专业图书,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出版界、教育界、财会界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1998年,在全国出版行业竞争激烈、行业利润分化的情况下,东财大出版社各项经济指标均创下历史纪录,经营业绩依旧保持稳步增长势头。对于其中缘由,社长刘明辉教授的回答非常简单:“不越‘雷池’,保持和发扬自身特色,在竞争中独树一帜。”
特色,来自于十多年的积淀。
1993年,出版社经营出现了建社以来的第一次亏损:全年净利润-121万元,12月,刘明辉竞聘上任。当年他29岁。
新年开始,小刘社长雷厉风行地动了真格:改革人事制度,整顿队伍作风,在用人方面将自荐、推荐、公开聘用、民主选拔、双向选择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改革工作模式,优化选题机制,成立选题策划论证小组,改变编辑们“等、靠、要”出版资源的被动局面;严格质量管理,设质检室,配专职质检人员并外请质检员;改革分配制度,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设立精确完善的计奖比例,使利益分配与任务机制、风险机制有机结合……面貌由此焕然一新。1994年底,出版社全年净利润在弥补上年亏损的情况下盈利90万元,这是建社以来不曾有过的。1995年底,出版社又创下一连串连自己人都为之惊喜的纪录:图书印数442万册、销售码洋5850万元、实现利润608万元。至此,东财大出版社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也正是在这种跃进式的发展中,出版社的特色逐渐鲜明起来。1995年,出版社决策层适时地制定出了“扬长、支重、扶新、优效”的选题开发思路,并确立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品位、突出双效”的经营原则,做了一批适合社会会计人员使用的培训教材、考试用书、实务操作丛书,受到热烈欢迎,也因此团结了一批高素质的作者队伍、奠定了广泛的读者基础。
对于东财社来说,两项重要的跨世纪工程——引进财经管理类外版书和开发换代型教材将是推动出版社在新世纪奔驰的两只飞轮。
如果说1997年以前出版社用“长足进步”来形容的话,那么1998年的东财社是真正向“名社”迈进了一大步,引进出版世界一流名校教授编著的百部经典名著的气势和魄力令业内外人士为之动容。1997年初东财社做出重大决策:在国家正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前提下,通过合法版权渠道引进经管类图书。出版社先后与麦格罗—希尔、国际汤姆森、西蒙与舒斯特等世界著名出版商携手合作,出版了“哈佛商学院案例教程”、“世界财经与管理教材大系”、“顶级管理经典”等多个系列的图书,全套总码洋达7000余元,囊括了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与会计、市场营销、商务与法律等所有财经管理主干学科。配合此次引进图书的出版,东财社还先后在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等20余所国内著名学府,举办了“引进版财经管理教材专家论证会”,并斥资20万元启动“MBA书架”工程,向全国55所MBA授权院校赠送最新引进版MBA教材,这一系列有声有势的活动引起了财经管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截至1998年年末,“顶级管理经典”系列全套12种,第一次印刷10000册半年内告罄;英文原版教材中,有近50种已经进入全国40余所高校的课堂,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等的国际MBA项目也都开始大量订购;近60种中译本教材已在翻译当中,1999年上半年起陆续面世。社长助理方红星说,东财社目前已被公认为国内最大的引进版财经管理类图书出版者,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利用国际出版资源,优化外版书结构,形成中英文相结合、教材与畅销书及经典著作相结合、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财经类外版书体系,以巩固我社在这方面的优势地位。
居安思危,在已有财经类教材、外版教材出版经验的基础上,东财社又着手实施新的战略——制定“换代型教材”选题,推出高等教育教材新系。选题主要策划人之一许景行副社长说,换代型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将有重大更新,它将力求与世界先进教学模式接轨,在结合我国国情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方成功的财经管理教学教材体系,以能力、素质教育为主,注重为微观经济领域(企业)培养人才。